排序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大上”以降,君主以仁义治世,民众则得以親譽之,即“大道废,案有仁义”(下章文),故所謂“其次”者。再降之,仁义不足以为治,则继以刑罚,民众则畏之,所以謂再“其次”。又降之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《老子》79_音韵_03_李赓芸
李赓芸《炳烛编》卷三云:'《老子》'任契'章:'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。'按:契、徹韵也。契当读入声,如挈。《广韵》'契'在《十六屑》,'徹'在《十七薛》,屑、薛通也。'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故聖人自知不自見’,是荣作‘故’。按:‘自知’与‘自爱’词异谊同,‘自見’与‘自贵’词异谊同。‘自愛’,即清静寡欲,‘自贵’即有为多欲。此言聖人清静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甲本无“也”字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,“弄”则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’。上‘不’字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弗’,古人行文,二句相联,有易字见意之例,今从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曰:‘谷,河上本作浴’。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《铭》引亦作‘浴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荒’,诸家云‘莽’,‘莽’是眇莽,叹其久远;‘央’是尽义,嗟其未息,言众生染滞之心,其日固久,执著情笃,未有休时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綿綿’诸本作‘緜緜’。成玄英曰:‘綿綿,微细不断貌也。’‘綿’为俗字。《玉篇》:‘緜,新絮也,纏也,緜緜不绝。今作綿。’《五经文字》云:‘作綿者讹。’又‘緜緜’下,景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,或云‘畏之,侮之’者,非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8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傅本及今《德经》‘謂’皆作‘惟’,今《德经》‘以’作‘謂’,《经典释文》‘服’作‘復’,傅本‘是以早服’与此合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淡’当据《释文》作‘澹’。‘澹’為‘憺’字之假。《说文》:‘憺,安也。’按:‘恬澹為上’,言安静為上也。‘勝而不美’,言用兵之事,勝而不美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樸’,范、宋河上、易州并作‘朴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處’作‘居’,‘尊’作‘焉’。林无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或训“父”為“始”(河上公注),為“本”(成玄英疏),為“父母”之“父”(焦竑注),為“巨”(罗运贤释),為“纲”(张松如解),為“师傅”,皆不失為一家之言。但是,笔者认為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文、傅奕本‘人’作‘民’,河上公本(指王羲之本和嘉靖刊河上公本)作‘人’,唐以后传本有三十四种作‘人’(据蒋锡昌统计)。《老子》书用‘人’、‘民’虽不甚严格区别,但...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3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《尚书·周官》‘制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’;王西庄后案以為用此章之语。”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於”(今作“于”)字。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先秦古书所引即有“於”字,足证帛书甲、乙本有“於”字不误也。查《文子》的《道原篇》、《精诚篇》、《下德篇》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竭’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渴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‘示’,疑当训‘赐’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‘皇天隆物(王念孙《读书杂志》读隆为降。是也。),以示下民(王念孙云:示本作施,俗言之误。非也。)’,示义與此同。魚脱於淵则死,君失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起於未然之时,谓之將欲;定於已然之事,谓之必固。此非圣人將欲也,亦非大道將欲也,气数之升沉,自当如此矣。將欲之机,虽不可知,必固之事,虽不可見;发之於外,用之於事,未有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夸’、‘竽’同声系,古通用。据韩非说,盗竽犹今言盗魁也。竽以乐喻,魁以斗喻,其例正同。但余有疑者,《说文》:‘牵,所以驚人也。从大从关。一曰大声也,一曰读若瓠,一曰...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此二句作“將欲癈之,必固興之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”。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判’,分也。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。小而易断曰脃。”水海按:考今存王弼本皆作“泮”,是知范所见王本作“判”,当另有所本。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云:‘兵以正合,以奇胜。’索隐注:‘按奇,谓权诈也。’此‘奇’为‘衺’之假,‘衺’谓权诈也。‘以奇用兵’,言以权诈用兵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‘哀悲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悲哀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揵’,李(畋):門距也。横曰關,竖曰揵。”水海按:彭耜本经文作“楗”,释文作“揵”。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侯王无以為貞而貴高,將恐蹙’,五注无‘為’字;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為貞而’三字;程‘貞’上有‘天下’字,无‘而貴高’三字。按:《广韵》:‘蹶,失脚也,僵也,亦作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猒”(yàn)是。《说文》云:“猒,饱也,足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猒,於艳、於盐二切,足也,饱也。”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“浅人多改‘猒’为‘厭’,‘厭’专行,而‘猒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9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曲者,曲之自然者也。枉者,曲之使然者也。天下之物,唯水為幾于道。一西一东,而物莫之能伤,是曲則全也;避碍万折而必东,是枉則直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