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‘自勝者强’作‘自勝之謂强’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篇》‘故欲勝人者,必先自勝’,盖出于《老子》而变其文。”水海按:疑《韩非子》“自勝謂之强”的“謂之”为注文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3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有’,指車、器、室,‘无’指轂、器、室的中空的地方。两个‘之’字都是语中助词,没有意思。就形而上的‘道’而言,‘无’是体,‘有’是用;就形而下的‘器’而言,‘无’是本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磻溪与《文子·上礼篇》引均作‘政’。柰卷作‘以正之國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以政治國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政者,名法是也。’顾本成疏‘政谓名教法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嗣成‘所’作‘守’,声近而讹。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节养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,则可以长久。”节解云:“謂不失其一也。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行妨’,‘妨’音方。”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文选·天监三年策秀才文》注引无‘夫’字。‘夫’字盖涉‘天’字而衍。···‘镾’,各本及《策秀才文》注引并作‘彌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氾’,本又作‘汎’,周、张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腹’者,无知无欲,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。‘目’者,可见外物,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。故老子以‘腹’代表一种简单清静、无知无欲之生活;以‘目’代表一种巧伪多欲,其结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柰卷、馆本、易州及《治要》引‘令’作‘物’,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道原篇》、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注、《文选·永明九年策秀才文》注引并同此(作‘令’)。...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衣被’,王弼、马诞同古本。‘衣被’,猶覆盖也。···道又覆盖萬物,而未尝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寵辱若驚’,《国语·楚语》:‘其寵大矣。’韦注:‘寵,荣也。’《说文》:‘驚,马骇也。’此以马喻,故云‘若驚’。‘贵大患若身’,此句义不可通。疑原作‘大患有身’,‘贵’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无赋敛,下不烦扰,耕田凿井,家给民足,故云而民自富。人君诚能内守冲和,外无营欲,则下之感化自淳樸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2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王弼亦作‘寵為下’,河上作‘辱為下’,均有夺误,当据李道纯本订。”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’,诸本作‘缺’。《说文》:‘缺,器破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按谓瓦器破,又按字亦作缺,因误为。’”
《老子》34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:右、辭韵(之部,右音异,辭去声)。居、主韵(侯鱼通韵,居上声,主叶,音诸)。陈柱谓:右、辭、有、主韵,大、大、大韵。高本汉谓:右、辭、有韵。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寵為辱根,身為患本,人多不悟,故发明之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朱氏读‘正’为‘定’,是也。帛书乙本‘其无正’下有‘也’字,语意尤胜,今据补。此数语(指‘其无正也,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’)承上文而续申之,谓事物变化无定,有如正常者可变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本上句作‘則可以寄於天下’,下句作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上义篇》均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‘劌’作‘穢’。顾本成疏‘不穢而穢’,节解‘不可以穢浊妨道行也’,是成、节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淡’作‘惔’,无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夷’作‘幾’。范谓孙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幾者,幽而无象也。’是王、傅二本并作‘幾’。依义作‘幾’為长。《说文》:‘幾,微也。从丝。丝,微也。’‘幽’亦从丝从火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人’,陆希声作‘民’;‘若’,王弼作‘如’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‘莫若’,犹莫过也。”张之象王本如此作“若”,道藏王弼本和道藏集注本中王注皆作“如”。疑王弼注原作“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夫五味之于口,五音之于耳,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,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。惟道之于口,则非味而常淡然耳。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,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,则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故混而為一’,古本‘一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水海按:非为此句“一”下有“者”字,而是下文“一者”之“一”下有“者”字。焦氏表达误矣。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是謂”。“是謂”与“謂之”义同。但“是謂”之“是”指示代词,义即这,放在动词谓语“謂”之前,含有复指强调主语“蚤服”的意味。“謂之”之“之”义即它,代“蚤服”,但放在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先開張之者,欲极其奢淫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將欲歙敛众生情欲,则先開張,极其侈心,令自困於爱欲,则当歙敛矣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;乙本“兮”,亦误译作“呵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敦煌丙本、楼正本、节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柢’河上公作‘蔕’,《韩非子》作‘深其根,固其柢’,无‘是謂’二字。苏灵芝书亦为‘蔕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