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之时(‘興’、‘與’二字当从帛书作‘與’、‘予’),已有‘翕之’、‘弱之’、‘廢之’、‘取之’之机(‘廢’、‘取’当从帛书作‘去’...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而不見其首”,损掩“而”前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隋而不見亓後,迎而不見亓首”,“随(简作随)”假作“隋”(上古二字皆属邪纽歌部),《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又:‘莅’,傅本作‘涖’,毕沅曰:‘古涖字作竦,亦通用位,俗作涖及莅,并非也。’按:‘竦’与‘蒞’义同。‘莅’,《玉篇》:‘力致切,《诗经》云:方叔莅止。莅临也。’‘竦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悦’,吐活切。輕悦也。···‘脱’,消肉癯也,《韵略》训‘骨去肉也’。今依古本。《西升经》曰:‘人在道中,道在人中,鱼在水中,水在鱼中,道去人死,水乾鱼终。’是知‘鱼...
《老子》14_音韵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王本作‘惚恍’。‘惚恍’则正言‘恍惚’。二十一章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,王弼注:‘恍惚,无形不系之叹。’此言‘惚恍’,為取与‘狀’、‘象’谐韵,故作‘惚恍’,颠倒读之。”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卷子成疏‘德’作‘得’。臧疏、馆本、易州无‘焉’字。《后汉书·荀悦传》注引‘焉’作‘也’。”水海按:又据顾本成疏:“‘两’,谓鬼处于阴,人处于阳,幽显得所不相傷害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圣人之利器,常隐於微妙,而不可离於樸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容’借作‘颂’,谓颂仪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六朝残卷作‘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交’作‘郊’,并重‘天下之郊’一句。”又云:“‘天下之交’四字,涉上文‘故德交歸焉’及‘天下之下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侯王若能守道清静,无為无事,则萬物將自感化,君之善教而淳樸矣。”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呵其若客”,“嚴”字损掩,“兮”时译作“呵”;乙本作“嚴呵亓若客”,“兮”时译作“呵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王贞本、司马光本、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6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‘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;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’俞氏云:‘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’两句,文义无别,疑有夺误,当作‘故或下以取小國,或下而取大國’。...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鎮之以无名之樸”為是,帛书本出土,即证高亨之说甚确。然下句不作“夫亦將无欲”,而作“夫將不辱”。以帛书甲本、乙本重文验之,则甲本為“夫將不=辱=以情”,乙本為“夫將不=辱=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樸’,普角反。又作‘朴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本均作‘道者萬物之奥’,甲、乙本同作‘道者萬物之注’。河上公注:‘奥,藏也。道为萬物之藏,无所不容也。’王弼注:‘奥犹暖也,可得庇荫之辞。’‘奥’为室之西南隅,乃幽隐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9_培真
培真云:“‘妝呵其若浴’,文中的‘妝’字帛书甲本此字已残缺;帛书乙本抄為‘’,今查未见有此字,疑為‘妝’字的古写‘糚’的异体字,以形容修养生之道者本质的莫辨,因切全章文义,故改為‘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拱璧’,抱璧也,谓圆全大璧也。‘駟馬’,一乘车也。古者召士,必先赍拱璧,后遣駟馬之车。言纵有高盖合璧、富贵荣华,亦不如无为、坐忘,修进此道。何者?夫修道可以长生,富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,并无‘孰能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有罪以免邪’,‘罪’下一有‘可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钱大昕曰:‘故能蔽不新成,石本作能弊復成,远胜他本。’是也。傅本作‘是以能敝而不成’,脱一‘新’字,與老子义相反。易说以‘敝則新’,证此文当作‘故能蔽而新成’,其说...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全损,今从甲本。吴澄本无此两句,他本则有。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。《甲本释文》校“云云”为“芸芸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天’,乙本同,通行本作‘夫’。傅奕、范应元本作‘凡’。《玉篇·云部》引《老子》‘凡物云云,復歸其根`。《...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聖人冬不為大,故能□□□”,前句同此;后句损掩“成其大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,然而连上文共损缺十五个字,上文已损其三字(即“作於細”),本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謂各復歸其於根、於静。动必有所止,止则静矣。推之於人生为然。延陵季子之葬其子曰:‘骨肉歸於土,命也。’——是知性命之情也。子思尝言‘天命之謂性’(《礼记·中庸》)。是老...
《老子》64_01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治国安静者,易守持也。”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安,静也;持,守也。”则释“持”为“守”,即保持、维持之义。然而,本章节前面数语讲的都是“事豫则立”的问题,似乎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□毫末”,前语全损,后语损掩“生於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木,作於毫末”,前语损掩“合抱之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16_音韵_03_顾炎武
顾炎武云:“‘明’,武兵切。古音谟郎反,今以字母求之,似当作弥郎反。《诗经·东方未明》音章:‘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’《老子》:‘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’‘不自见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林、苏无‘是以’二字。”水海按:苏辙本经文有“是以”二字;其注文云:“沿亂祸福之来,皆如彼三者,积小以成大。聖人持之以无為,守之以无執,故能使福自生,使祸自亡。”据注文苏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其次”,指次一等的君主。又,通行本作“親而譽之”或“親之譽之”,其义皆与帛书本“親譽之”同。全句意即:次一等的君主,民众親近他、赞美他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其德可见,恩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