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易謀□”,前语损掩“其未兆也”四字,后语损掩“也”一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,《乙本释文》据所损字数校补为“其未兆也易謀”。今从《甲本释文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大”前有“而”字,作“下士聞道,而大笑之”。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赵孟頫本作“下45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。有“而”义顺,并且强调了“我无為”与“民自化”、“我好静”与“民自正”的因果关系。“而”即“则”、“就”之义。《庄子》引文有“而”字,帛书本有“而”字,证明《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餘食贅行’,‘贅’专税反,疣赘也。简文云:‘之睿反。’河上云:‘贅,贪也。’‘行’下孟反,河上注同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‘冲’作‘盅’。范应元曰:‘大满若盅,郭云、王弼同古本;’是范所见王本作‘满’。按作‘盈’是也。‘满’字以避汉惠帝讳而改(蒋锡昌说)。各本作‘盈’,盈字是故书(马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武内敦乙本与罗卷本均作‘盗誇’。····按作‘盗李’是也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二引古《老子》作,与(景龙)碑本合。御注、赵孟頫本同此(景龙碑)。范本作牵,疑与牵字通。牵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可以寄天下’,古本作‘則可以託天下矣’。开元本‘則’作‘若’,无‘矣’字。一‘寄’下有‘於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猷”,则“猶”的古写。《尔雅·释兽》:“猶,如麂,善登木。”《广韵·尤韵》“猷,《说文》曰:‘玃属。’”《说文·犬部》作“猶”。王筠《句读》:“猶,《韵会》引作‘猷’,又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善數者无籌策’,‘數’上声,王弼、严遵同古本(作‘善數’),河上公作‘善計’。‘籌策’,筭數也。善數物者以一,故无籌策。”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2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日’,或作‘曰’,传写之误。”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亦將知止’,马诞、王弼同古本。”道本无名,老子初不得已,而强为之名,以发明后世,此‘始制有名’也。名亦既有,则可因有名而及身,以求无名之樸,自然纯备,无间杂欠阙,此...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句缺一“室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定为:“當其无有,室之用也。”乙本同此两句,唯《乙本释文》以“當其无有”断句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夫物各有所,‘飞龙乘云,腾蛇游雾,云罢雾霁,而龙蛇与蚓蚁同矣。’(《韩非子·难势》引《慎子》)此言失其所也。不失其所者如《周易·艮彖》云:‘艮,止也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...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故以智治邦,邦之贼也;以不智治邦,邦之德也’。各本作‘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’。今依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甲本‘國’字均作‘邦’,乃原文也;乙本则避讳改作...
《老子》80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谓经文作“至治之極,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樂其業”,極、食、服、俗、業韵。又“鄰國相望··老死不相往來”,高本汉改“往來”为“來往”,以叶“望”字...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谦者德之柄,让者礼之文,苟失斯道,无从而可,况自专固伐取,欲以求功,不让则争,功斯滥矣。故云‘自伐者无功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德善矣’,篡微、苏、曹并无‘矣’字。司马、五注、达真‘德’并作‘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、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柰卷‘惟’作‘唯’。‘是以’,范、吴、臧疏、馆本同此,各本作‘是謂’,‘以’字是。彭、张嗣成、吴、潘‘服’作‘復’,‘復’字是。陆德明作‘復’,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層’,敦煌庚本作‘成’,辛本作‘重’,壬本作‘曾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本无‘不’字,依义当有。太古无名之世聖人在上,无为而化,民戴而不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0_薛蕙
薛蕙云:“物盛则衰,有如上文之所云者,则柔能勝剛、弱能勝强明矣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圣人诚信既足,其于言也,尚且贵之,而不轻发,则民自诚信矣。”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作‘懃而行之’。各本及《理惑论》、《广弘明集》九《甄鸾笑道论》引并作‘勤而行之’。馆本作‘懃能行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此两者’,谓敢与不敢也。‘或利或害’,活身为利,殺身为害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聖人心虽凝寂,教则流通,故常用善能以救人,必令释然而达解。大慈平等,无所偏隔,凡是于人,尽皆善诱,故云‘常善救人,故无棄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及荣注于此均无注语,是成、荣无此二句。”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5_李荣
李荣云:“‘道生一’,虚中动气,故曰道生元气。(元气)未分,故言一也。‘一生二’,清浊分阴阳者也。‘二生三’,运二气三才。‘三生萬物’,圆天覆于上,方地载于下,人生统于中,何物不生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1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飄風驟雨,乃天地暴怒不平之气,阴阳不燮所使然,沛然而来,悠然而去,以其变而非常也;凡变而非常者不能久,故‘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’。”
 
       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