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伤财害物,聚怨于人,是必死之道,故云死矣。”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咳’,罗卷、馆本作‘核’。‘咳’、‘孩’一字。‘咳’、‘核’又并借为‘晐’,《说文》曰:‘晐,兼晐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者不博,□者不知”,前句损掩“知”字,后句损掩“博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敦煌辛本前“知”作“智”,谓“智者不博,博者不知”。严遵本、顾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'柔之勝剛也,弱之勝强也',当为《老子》古本,帛书乙本涉前文而误'柔'为'水'(尹振环未订正,仍袭误'柔'为'水');严遵本不仅'夫水'二字讹误,语序也颠倒了,当...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四肢九竅为十三”,已涉附会;“虚无清静等为十三”、“十恶三业为十三”、“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”,皆穿凿不足信;至于高亨的“人之百年历途三段”说,也是推测之说,并无根据。只有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’,不慎終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上’,古本作‘尚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兑’作‘充’。赵‘閉’作‘閇’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本则作“閇”。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5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众人之用神也躁,躁则多费;多费之谓侈。圣人之用神也静,静则费;少费之谓啬。’亦‘静’、‘躁’对言。《孙子·军争篇》云:‘以治待乱,以静待譁。’《淮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’。王弼亦作‘凡’,馀与河上同。《庄子》作‘萬物云云,各復其根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有‘物数纷酝’之言,是奕用正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由”、“猶(简作犹)”虽古通,但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猶”。“猶”,猶如,若。又,通行本“小谷”作“川谷”,“川”字由於与“小”字形近而误耳。“小谷”与“江海”正相应。帛书整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1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‘希,言自然’,据何心山说:‘此处当希字绝句,不可以希言与多言对解。’据宋徽宗说:‘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,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。’可见‘希’即道也。这章肯定:道即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二本同作‘炊者不立’一句,似非偶然。帛书组读‘炊’字为‘吹’,谓为‘古导引术之动作’,言无实据,亦不足信。愚以为帛书‘炊者不立’,当从今本读作‘企者不立’。‘吹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稱’,尺证反。”
《老子》48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江永、姚文田等同其说。
《老子》12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:盲、聾、爽、狂、妨韵(阳、东通韵,盲音芒,聾叶音郎,爽,平声)。腹、目韵(幽部)。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用不可既”。敦煌丁本作“用不足既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7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’,明祖(明太祖)盖用吴草庐(吴澄)本子也。”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以’,用也;‘佐’,辅也;‘人主’,君王也。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,当偃武脩文,导之以德,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。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作‘淵似萬物之宗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8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翕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噏’,帛书乙本作‘擒’(甲本作‘拾’,系抄误),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王羲之本)作‘翕’。《说文》未收‘翕’字。‘翕’乃古字。许书有些古字未收,如许书无...
《老子》45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”,缺【k‘iwǎt】、弊【bǐǎt】,月部。“大盈若盅,其用不窘”,盅【t'ǐwem】,冬部,窘【gíwen】,文部。上古冬部【em】(江有诰的中部)和文部【en】主要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《庄子·缮性篇》:‘缮性于俗學,以求复其初,滑欲于俗思,以求致其明,谓之蔽蒙人民。’又云:‘附之以文,益之以博;文灭质,博溺心;然后民始惑乱,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。’此即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王注:‘修之身,则真;修之家,则有餘;’则王本无‘於’字,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。当据改正。强本成疏:‘故言有餘··故其德能普;’是成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,(其)餘‘乃’并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作‘窈兮冥,中有精’。李善《沈约钟山诗》注作‘窈兮冥,中其有精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絶仁棄义,民復孝慈’,《晋书·李充学箴》引‘民’作‘家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絶仁之见恩惠,棄義之尚华言。‘民復孝慈’,德化淳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我亦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義教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说文》:‘悠,憂也;从心,攸声。’段注:‘悠同攸,攸同脩,古多假攸为脩,长也,远也。’是‘悠’乃‘脩’之假,而‘猶’、‘由’又‘悠’之假也。‘悠兮’,幽远无象之貌。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