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沅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烹’,开元石刻作‘享’是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作‘正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政’。作‘正’者非。”
03710
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作‘以无死地’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河上并无‘故’字。”
04014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明皇‘而’作‘夫’,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陈象古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”
0477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輸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渝’,古字通,如《春秋》‘渝平’为‘輸平’是也。”
03314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02710
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‘害’作‘劌’,苏灵芝书作‘穢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劌,利伤也。’无‘穢’字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忽恍’,王弼作‘惚怳’。河上‘忽’是,弼‘怳’是,其‘恍惚’则并非是。奕借‘芒刺’、‘菲芴’之字為之,与《庄子》‘杂乎芒芴之间’字同。”
0487
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彊’,或作‘强’。《谷神子》无二‘也’字,下并同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04312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溥’,河上、王弼诸本作‘普’。”
0276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君子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聖人’,亦并无‘其’字。”
02410
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脱’。古无‘悦’字,作‘脱’者是。《庄子》、《说苑》作‘脱’。”
0539
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陆希声亦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猶予若畏四鄰’。”水海按: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司马贞索隐引经文作“猶兮若畏四鄰”。
04613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政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正’,古二字通用。”
0338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一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03615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、金时雍‘子孫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(包括‘其下不物’句)。‘皦’,或作‘曒’,从日者非也。”
04713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无‘者’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有。”水海按:今见《韩非子》本无“者”字。顾广圻曰:“傅本‘下’有‘者’字,与各本全异。”顾氏所见《韩非子》本亦无“者”字,不知毕氏...
05710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陈景元、李道纯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陈、李二家俱谬。”
03613
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也’字,王弼亦无‘也’字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本无“也”字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有“也”字。
03611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本或无‘兮’字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02514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剉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羸’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佐’,应作‘左’。王真作‘不以兵强於天下’。”
03613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。陆希声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則’字,王弼无‘矣’字。”按:道藏河上本有“則”字,宋刊河上本則无“則”字。
0345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得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德’,并无‘矣’字。下同。”水海按: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有“矣”字,而宋刊河上公本无“矣”字。
03313
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故能蔽不新成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故能弊而不新成’。”
05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