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民’,王弼作‘人’,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一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8_毕沅
毕沅云:“两‘不處’河上公作‘弗居’,聚珍板王弼注本作‘功成而弗居’,校云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而’字,‘弗’作‘不’。沅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不’。‘不’字為是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作‘輿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弼。陆德明以为弼本亦作‘譽’。《谷神子》、《指归》又作‘造輿於无輿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傅奕作‘祺’,河上公作‘訞’,王弼作‘妖’。按‘妖’应作‘娱’,古无‘訞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作‘以无死地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紛’,顾欢作‘忿’。唐易州石刻本亦作‘忿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’,《谷神子》两句倒转。‘攫’,开元、易州本作‘玃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王弼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引同此,《道应训》引同河上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作‘儽儽兮若不足似无所歸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則’字,王弼无‘矣’字。”按:道藏河上本有“則”字,宋刊河上本則无“則”字。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吾以是觀其復’,王弼本作‘吾以觀復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吾以觀其復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《淮南子》无上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忽恍’,王弼作‘惚怳’。河上‘忽’是,弼‘怳’是,其‘恍惚’则并非是。奕借‘芒刺’、‘菲芴’之字為之,与《庄子》‘杂乎芒芴之间’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竭’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渴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竭’,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竭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傅奕,无‘於’字。”水海按:庄达吉本《淮南子》引无“於”字,汪一鸾本《淮南子》引有“於”字。毕说不确。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燕’,易州、开元石刻同河上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功成而不名有’,今王弼同河上。”水海按:今凡诸王本作“功成不名有”,无“而”字,同宋刊河上公本,而稍异於道藏河上公本。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(作‘能知’),河上公‘能’作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《音义》有‘道者於道’四字,云:‘河上於道者绝句;’疑古本河上并无‘同’字。又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’,义较明绝。河上、王弼‘於道’者、‘於得’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美’并作‘善’。‘何若’,聚珍版弼注本作‘若何’。”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曰:‘谷,河上本作浴’。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《铭》引亦作‘浴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爵’作‘命’,明皇、希声同奕(作‘爵’)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’。王弼作‘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’。按:古无‘琭’、‘碌’、‘珞’三字。‘珞’,应作‘落’。《广韵》以‘公等録録’为‘娽娽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娽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