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作‘以无死地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淵乎’,王弼作‘淵兮’。··按:‘貧’,古‘兮’字。”水海按:卢文弨云:“‘貧’,今本皆作‘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燕’,易州、开元石刻同河上。”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一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詘’,河上公作‘屈’,王弼作‘掘’。陆德明曰:‘顾欢作掘’。‘俞’,诸本作‘愈’。按:古无‘愈’字,盖即用‘俞’也。诸本并非。”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夫惟无以生為貴者,是賢於貴生也’,河上、王弼无上‘貴’字,无‘也’字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‘也’作‘焉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一本亦作‘或下以聚’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无‘知’字,王弼本并无‘以’字,李约、薛致元同王弼,《谷神子》作‘能清能靖為天下正。’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侯王’,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飢’河上公、王弼诸本皆作‘饑’。按:古饑饉字作‘饑’,飢餓字作‘飢’,此应作‘飢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字之曰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无(‘以’前之)‘可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《音义》有‘道者於道’四字,云:‘河上於道者绝句;’疑古本河上并无‘同’字。又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’,义较明绝。河上、王弼‘於道’者、‘於得’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判’,河上作‘破’,王弼作‘泮’。《说文》无‘脆’字,有‘脃’字,云:‘小耎易断也。’‘膬’字云:‘耎易破也。’是‘脃’、‘膬’同义。‘泮’、‘判’字通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说文》无‘寥寞’字,‘寥’应作‘廫’,‘寞’应作‘募’。陆德明‘宗,本亦作寂’,‘寂’亦俗字。”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二‘民’字(另一‘民’字指‘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’之‘民’),王弼作‘人’。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使民不用,惟身是宝,不贪货赂。故各安其居,重死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8_毕沅
毕沅云:“两‘不處’河上公作‘弗居’,聚珍板王弼注本作‘功成而弗居’,校云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而’字,‘弗’作‘不’。沅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不’。‘不’字為是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希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狎’,河上作‘狭’,《说文》无‘狭’字。‘猒’,本皆作‘厭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害’作‘劌’,苏灵芝书作‘穢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劌,利伤也。’无‘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學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教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民’,王弼作‘人’,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脱’。古无‘悦’字,作‘脱’者是。《庄子》、《说苑》作‘脱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輿’,河上作‘車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不作“車”。则知陆德明、毕沅所见河上公本作“車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