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虚无柔弱,无所不通。无有不可穷,至柔不可折。以此推之,故知无為之有益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夫慈,以陈則勝,以守則固,故能勇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‘太上‘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言从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因物自然,不设不施,故不用關楗、绳约,而不可開解也。此五者,皆言不造不施,因物之性,不以形制物也。”楼宇烈释云:“此‘五者’,即指‘善行无轍迹’、‘善言无瑕讁’、‘善數...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固其根,而后营其末,故不拔也。不贪于多,齐其所能,故不脱也。子孫传此道,以祭祀则不輟也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无私’者,无为于身也。‘身先’‘身存’,故曰‘能成其私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2_王弼注
王弼注云:“恍惚,无形不系之叹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抱樸无为,不以物累其真,不以欲害其神,则物自賓而道自得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,而爱之无所偏私,故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道洽则神不傷人。神不傷人,则不知神之为神。道洽,则聖人亦不傷人,聖人不傷人,则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犹云非独不知神之为神,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夫恃威网以使物者,治之衰也。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及吾无身’,归之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混然不可得而知,而万物由之以成,故曰‘混成’也。不知其谁之子,故‘先天地生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魚脱於淵,则必见失矣。”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尚名好高,其身必疏。贪貨无厌,其身必少。”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宗,万物之主也;君,万事之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能以无为居事,不言为教,立善行使,使下得親而譽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聖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,不造进向以殊棄不肖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,故曰‘无棄人’也。不尚贤能,则民不争;不贵難得之貨,则民不为盗;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乱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,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螫之物无犯於人也。含德之厚者,不犯於物,故无物以损其全也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處衆人之所惡’,人惡卑也。‘故幾於道’,道无水有,故曰‘幾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无形始物,不系成物,万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故曰‘恍兮惚兮,【其中有物】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川谷之與江海,非江海召之,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也。行道於天下者,不令而自均,不求而自得,故曰‘猶川谷之與江海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:“夫禮也,所始首于忠信不笃,通简不阳,责备于表,机微争制。夫仁義发于内,為之犹伪,况务外饰而可久乎!故:夫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;聖人不傷人,神亦不傷人,故曰‘两不相傷’也。神聖合道,交歸之(道)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狀无象,无声无响,故能无所不通,无所不往。不得而知,更以我耳、目、体不知為名,故不可致詰(引者按:推问之义),混而為一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:“能生全,大形(道)也,故可以為天下母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利器,利國之器也。唯因物之性,不假刑以理物。器不可睹,而物各得其所,则國之利器也。示人者,任刑也。刑以利國,则失矣。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,亦必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多利而亡其身,何者为病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顺則吉、逆則凶,‘不言而善應’也。处下则物自归。垂象而见吉凶,先事而设诚,安而不忘危,未兆而謀之,故曰‘繟然而善謀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复能以恩仁令物,而赖威权也。不能以正齐民,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‘侮之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資,取也。善人以善齐不善,不以善棄不善也,故不善人,善人之所取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