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下德求而得之,為而成之,则立善以治物,故德名有焉。求而得之,必有失焉;为而成之,必有败焉。”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柔弱之故,故握(笔者按:手握物之意)能坚固(笔者按:张之象本王注‘坚固’作‘周固’,今据《道藏集注》本王注改正)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衆人无不有怀有志,盈溢胸心,故曰‘皆有餘’也。我獨廓然无为无欲,若遗失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及吾无身’,归之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資,取也。善人以善齐不善,不以善棄不善也,故不善人,善人之所取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夫慈,以陈則勝,以守則固,故能勇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吾所以字之曰道者,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。责其字定之所由,则系于大。夫有系则必有分,有分则失其极矣,故曰‘强為之名曰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:“衆人迷於美进,惑於荣利,欲进心竞,故熙熙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學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學者過也。故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所過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道之深大。人聞道之言,乃更不如樂與餌,应时感悦人心也。樂與餌则能令過客止,而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。視之不足見,则不足以悦其目;聽之不足聞,则不足以娱其耳。若无所中然,乃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在於一,而求之於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見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。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;若其不知,出愈遠愈迷也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見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”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樸之为物,以无为心也,亦无名。故將得道,莫若守樸。夫智者,可以能臣也;勇者,可以武使也;巧者,可以事役也;力者,可以重任也。樸之为物,愦然不偏,近於无有,故曰‘莫能臣”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川谷之與江海,非江海召之,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也。行道於天下者,不令而自均,不求而自得,故曰‘猶川谷之與江海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我之所欲唯无欲,而民亦无欲而自樸也。此四者,崇本以息末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:“轂所以能统三十輻者,无也。以其无能受物之故,故能以寡统众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明道若昧’,光而不耀。‘進道若退’,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‘夷道若纇’,纇,纳也。大夷之道,因物之性,不执平以割物。其平不见,乃更反若纇纳也。”按:“纳”,深窪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云:“神不害自然也。物守自然,则神无所加。神无所加,则不知神之为神也。”水海按:“神不害自然”,即无天下自然之灾,民生得以安,则神不傷人也。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,累多也。累多則失,故曰‘失’也。行失則与失同体,故曰‘同於失’也。”(此注陶鸿庆云:“此当云:‘失,累也。多則累,故曰失也。行累則与失同体,故曰同於失也。’‘累’,...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无形始物,不系成物,万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故曰‘恍兮惚兮,【其中有物】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多利而亡其身,何者为病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信,信验也。物反窈冥,则真精之极得,万物之性定,故曰‘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5_王弼
王弼云:“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亂。而以施為治之,形名執之,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静则復命,故曰‘復命’也;復命,则得性命之常,故曰‘常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吾不以師道为尚,不得已而用,何矜驕之有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甚愛,不與物通;多藏,不與物散。求之者多,攻之者众,为物所病,故‘大费’、‘厚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:“建,犹立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正治國,则便復以奇用兵矣。故曰‘正復為奇’。立善以和万邦,则便復有妖之患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。故‘天下有始’,则可以為天下母矣。”又云:“母,本也。子,末也。得本以知末,不舍本以逐末也。”第三十八章注云:“本在无為,母在无名。弃本舍母而适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