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國之所以安,谓之母。重积德,是唯图其根,然后营末,乃得其终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暴疾美兴不长也。”水海按:楼宇烈谓:“此句原当作‘言暴兴不长也’。三十章王弼注:‘飄風不終朝,骤雨不終日,故暴兴必不道,早已也。’义正与此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大象,天象之母也。不炎不寒,不温不凉,故能包统万物,无所犯伤。主若執之,则天下往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萬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于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萬物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學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學者過也。故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所過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顺自然而行,不造不施,故物得至,而无轍迹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大道荡然正平,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,好从邪徑,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?故曰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守其真也。”水海按:“真”,即朴也。二十八章王弼注:“朴,真也。”“朴”也即无、道。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8_王弼
又,王弼注云:“‘沌沌兮’,无所别析,不可为名;‘俗人昭昭’,耀其光也。”释德清云:“然我无知无我,岂真愚人之心也哉?但只浑浑沌沌,不與物辨,如此而已。故‘俗人昭昭’。‘昭昭’,谓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吾不以師道为尚,不得已而用,何矜驕之有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6_王弼
王弼云:“德者,得也。常得而无丧,利而无害,故以德为名焉。何以得德?由乎道也。何以尽德?以无為用。以无為用,则莫不载也。故物,无焉,则无物不经;有焉,则不足以免其生。是以天地虽广,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扰也。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。故其國弥大,而其主弥静。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為腹者,以物养己;為目者,以物役己。故聖人不為目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從事,谓举动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无形无為成济万物,故從事於道者以无為為君,不言為教,緜緜若存,而物得其真。与道同体,故曰‘同於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道之深大。人聞道之言,乃更不如樂與餌,应时感悦人心也。樂與餌则能令過客止,而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。視之不足見,则不足以悦其目;聽之不足聞,则不足以娱其耳。若无所中然,乃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经。”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民之難治,以其多智也。当务塞兑闭门,令无知无欲。而以智术动民,邪心既动,复以巧术防民之伪,民知其术,随防而避之。思惟密巧,奸伪益滋,故曰‘以智治國,國之賊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善數不用籌策’,因物之數,不假形(不借助計數計算形器)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朝,宫室也。除,洁好也。朝甚除,则田甚蕪,倉甚虚。设一而众害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聖人与天地合其德,以百姓比芻狗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俗人察察’,分别别析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樸之为物,以无为心也,亦无名。故將得道,莫若守樸。夫智者,可以能臣也;勇者,可以武使也;巧者,可以事役也;力者,可以重任也。樸之为物,愦然不偏,近於无有,故曰‘莫能臣”...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下德求而得之,為而成之,则立善以治物,故德名有焉。求而得之,必有失焉;为而成之,必有败焉。”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云:“神不害自然也。物守自然,则神无所加。神无所加,则不知神之为神也。”水海按:“神不害自然”,即无天下自然之灾,民生得以安,则神不傷人也。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寵必有辱,荣必有患,寵辱等、荣患同也。”又云:“大患,荣寵之属也。生之厚必入死之地,故谓之大患也。人迷之于荣寵,返之于身,故曰‘大患若身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,累多也。累多則失,故曰‘失’也。行失則与失同体,故曰‘同於失’也。”(此注陶鸿庆云:“此当云:‘失,累也。多則累,故曰失也。行累則与失同体,故曰同於失也。’‘累’,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