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塞其原,则物自生,何功之有?(不禁其性,则物自济,何為之恃?)物自長足,不吾宰成,有德无主,非玄而何?凡言玄德,皆有德而不知其主,出乎幽冥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:“轂所以能统三十輻者,无也。以其无能受物之故,故能以寡统众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‘无’為用也。言‘无’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為腹者,以物养己;為目者,以物役己。故聖人不為目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寵必有辱,荣必有患,寵辱等、荣患同也。”又云:“大患,荣寵之属也。生之厚必入死之地,故谓之大患也。人迷之于荣寵,返之于身,故曰‘大患若身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及吾无身’,归之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狀无象,无声无响,故能无所不通,无所不往。不得而知,更以我耳、目、体不知為名,故不可致詰(引者按:推问之义),混而為一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欲言无邪,而物由以成;欲言有邪,而不見其形。故曰‘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四鄰合攻中央之主,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。上德之人,其端兆不可睹,意趣不可见,亦猶此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濁以静,物则得清;安以動,物则得生。此自然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动作生长。以虚静觀其反復。凡有起於虚,动起於静,故萬物虽並动作,卒復歸於虚静,是物之極篤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静则復命,故曰‘復命’也;復命,则得性命之常,故曰‘常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常之为物,不偏不彰,无皦昧之状,温凉之象,故曰‘知常曰明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‘太上‘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言从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能以无为居事,不言为教,立善行使,使下得親而譽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复能以恩仁令物,而赖威权也。不能以正齐民,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‘侮之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无为之事,更以施慧立善,道进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行术用明,以察奸僞,趣睹形见,物知避之。故智慧出则大僞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甚美之名,生于大恶,所谓美恶同门。若六親自和,國家自治,则孝慈、忠臣不知其所在矣。鱼相忘于江湖之道,则相濡之德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:“衆人迷於美进,惑於荣利,欲进心竞,故熙熙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衆人无不有怀有志,盈溢胸心,故曰‘皆有餘’也。我獨廓然无为无欲,若遗失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8_王弼
又,王弼注云:“‘沌沌兮’,无所别析,不可为名;‘俗人昭昭’,耀其光也。”释德清云:“然我无知无我,岂真愚人之心也哉?但只浑浑沌沌,不與物辨,如此而已。故‘俗人昭昭’。‘昭昭’,谓...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俗人察察’,分别别析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2_王弼注
王弼注云:“恍惚,无形不系之叹。”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无形始物,不系成物,万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故曰‘恍兮惚兮,【其中有物】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6_王弼
十四章王弼注:‘欲言无邪,而物由以成。欲言有邪,而不见其形,故曰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