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《老子》49_述评
这一章讲的是“圣人”如何处世治天下。 “理想的治者,收敛自己的意欲,不以主观来釐定是非好恶的标准,破除自我中心,去体认百姓的需求,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。理想的治者,浑厚真朴,以善心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惵惵’,李:图协切。陆、王弼作‘歙歙’,许及切。一本作‘惵惵’。河上作‘惔’,简文作‘怵’。司马下有‘焉’字。‘歙歙’固无义,‘惵惵’亦无理。愚意‘惵惵’,当作‘惵惵’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见色為明,而鲜能反照于无色之色,可谓盲矣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地至大,欲為狂暴,尚不能久,况於凡人执滞言教,而為卒暴,不能虑忘,渐致造极,欲求了悟,其可得乎?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世传本均较帛书多出四字,即句首‘此’字、‘出’后‘而’字与‘謂’后‘之玄’二字,读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門’。彼此经义虽无原则差异,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8_孙诒让
孙诒让云:“‘兑’当读为‘隧’,二字古通用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‘杞殖、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。’《礼记·檀弓》郑注引云:‘隧,或为兑。’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下篇》又作‘兹于兑’,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,莫若无為。”郭庆藩注:“不得已者,非迫于威刑也。”《庄子》文与《老子》语义同。“為”,指“有為”,强力去做。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...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唯居”,此“居”前误脱一“弗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帛书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(唐)李荣本、强思齐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毒蟲虺蛇不螫’,傅奕与古本同。‘毒蟲’,蠍蠆之类。‘虺’,蝮蛇也。‘螫’,音释,蟲行毒也。”水海按:可知范所见傅奕本作“毒蟲虺蛇不螫”。
《老子》30_今译
以道辅佐君主,不用兵力逞强于天下。用兵这件事很危险,一定会得到报应。军队驻扎过的地方,必会荆棘丛生。善于用兵的将帅,只要取得胜利就罢了,不用武力逞强。胜利了,而不要骄傲;胜利了,而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木强則恒’,乙本作‘木强則競’;王本作‘木强則兵’;世传今本多同傅奕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唯黄茂材《老子解》作‘木强則折’……自黄茂材根据《列子》改订此文为‘木强則折’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伤财害物,聚怨于人,是必死之道,故云死矣。”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并作‘满堂’,依义作‘室’是。”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无四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其神不傷人’,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此无‘人’字。又‘聖人亦不傷人’句,‘人’字作‘民’,盖古本作‘民’,唐避讳改为‘人’,河上本‘人’作‘之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多言數窮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乙本同此,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,张榜本作“夫為嗇,是謂蚤服”,凌瀛初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復”,乾道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服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“是以”,即“以是”的倒装,惯用词组,意思是“因爲这个”,今译一般為“因此”,或译注“是以”为“因此,以···”(任继愈译文),实为误译。“猶難之”:“猶”即尚...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癈’当作‘廢’。景龙、广明均作‘癈’。《字鉴》曰:‘廢,放肺切,《说文》屋顿也。与笃癈字异。’又‘人義’当从诸本作‘仁義’。《庄子·马蹄篇》:‘道德不廢,安取仁義。’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太素》卷十九《知鍼石篇》杨上善注曰:‘萬物負陰抱陽,冲氣以為和,萬物尽从三氣而生,故人之形不离陰陽也;’语皆本此。”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無割’,‘割’乾遏反。”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0_节解
节解云:“‘復歸於樸’,谓守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无“孰能”二字,作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同上句“濁而静之,徐清”一律。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谓:安静的东西使它运動起来,慢慢就会产生变化。陈鼓应说:“在长久沉静安定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道之功普遍於天下,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,雖无人使今之,而自能均及於萬物。萬物生畜,於此道之中,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,而萬物咸賓焉。”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宋河上作‘此非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馆本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?’臧疏作‘此其以賤為本也’。‘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衆人皆有以,我獨頑似鄙;’是成本无‘而’字。王注:‘故曰頑且鄙也。’则王本‘似’作‘且’。‘且’與‘目’(古‘以’字)形近而误。‘以’、‘似’古通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同此(傅本),惟‘彊’字作‘强’,河上注曰:‘(我不見道之形容,不知当何以名之,)見万物皆从道所生,故字之曰道也。’则河上有‘故’字。成疏曰:‘取其通生之德,故字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善下之’,古本‘下’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