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傅奕,无‘於’字。”水海按:庄达吉本《淮南子》引无“於”字,汪一鸾本《淮南子》引有“於”字。毕说不确。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樸’,本亦作‘朴’。《玉篇》引作‘璞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亦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猶予若畏四鄰’。”水海按: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司马贞索隐引经文作“猶兮若畏四鄰”。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若’作‘如’;‘咳’,河上公作‘孩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咳,篆文孩。’古文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奚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何’。李约无‘哉’字。”水海按:李约作“吾何以知衆甫之然?以此。”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得之’上并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功成而不名有’,今王弼同河上。”水海按:今凡诸王本作“功成不名有”,无“而”字,同宋刊河上公本,而稍异於道藏河上公本。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字之曰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故人无棄人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故无棄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《音义》有‘道者於道’四字,云:‘河上於道者绝句;’疑古本河上并无‘同’字。又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’,义较明绝。河上、王弼‘於道’者、‘於得’...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爵’作‘命’,明皇、希声同奕(作‘爵’)。”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曰:‘谷,河上本作浴’。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《铭》引亦作‘浴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俗本有作‘至’者,非也。诸本‘靖’作‘静’。依义‘篤’应作‘竺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0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欲’字。明皇作‘而貴求食於母’,陈象古、邵若愚同。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称晁氏云:‘明皇本作兒貴求食於母。’今检之则未确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偷’,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偷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不’作‘非’。《淮南子》引同王弼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崇’作‘終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形’,王弼作‘較’,陆德明亦作‘較’,并非。古无‘較’字,本文以‘形’与‘傾’为韵,不应用‘較’,又明矣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’。王弼作‘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’。按:古无‘琭’、‘碌’、‘珞’三字。‘珞’,应作‘落’。《广韵》以‘公等録録’为‘娽娽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娽,...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是以’二字,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‘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’,河上公、王弼无‘居上势則’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大盈若沖’。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作‘大满若沖’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无‘知’字,王弼本并无‘以’字,李约、薛致元同王弼,《谷神子》作‘能清能靖為天下正。’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朱穆《崇厚论》引两‘處’字皆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‘褒’作‘抱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焉’字。‘智慧’,河上公作‘智惠’,王弼作‘知慧’。‘知’与‘智’同,‘惠’与‘慧’通。聚珍版弼本作‘慧智’,与陆德明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不如進此道也’,河上、王弼‘進’上有‘坐’字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古无‘妙’字。《周易》:‘妙萬虑而为言’,王肃本作‘眇’。陆机《文赋》:‘眇衆虑而为言’,即用《周易》文,亦作‘眇’。又屈原《九歌》:‘美要眇兮宜修’,并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