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弼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:“衆人迷於美进,惑於荣利,欲进心竞,故熙熙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忒,差也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方导物,舍(令)去其邪,不以方割物,所谓大方无隅。廉,清廉也。劌,伤也。以清廉清(导)民,(令去其邪,)令去其污,不以清廉劌伤于物也。以直导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...
0349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‘无’為用也。言‘无’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
04910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言道氾滥无所不适,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,則无所不至也。”楼宇烈校释:“此注之意如同《庄子》所说‘道’‘无所不在’之意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上德若谷’,不德其德,无所怀也。‘大白若辱’,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好欲虽微,争尚為之兴;難得之貨虽细,贪盗為之起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常之为物,不偏不彰,无皦昧之状,温凉之象,故曰‘知常曰明’也。”
04413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6_王弼

王弼云:“‘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’,不以经心也。”
03615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。故‘天下有始’,则可以為天下母矣。”又云:“母,本也。子,末也。得本以知末,不舍本以逐末也。”第三十八章注云:“本在无為,母在无名。弃本舍母而适其...
0495
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云:“玄也者,取乎幽冥之所出也。”(《老子指略》)又注云:“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同名曰玄。而言同謂之玄者,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不可得而謂之然...
03015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衆人无不有怀有志,盈溢胸心,故曰‘皆有餘’也。我獨廓然无为无欲,若遗失之也。”
0567
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5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真散則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聖人因其分散,故為之立官長。以善為师,不善為资,移风易俗,復使歸於一也。”
0476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5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國之所以安,谓之母。重积德,是唯图其根,然后营末,乃得其终也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言暴疾美兴不长也。”水海按:楼宇烈谓:“此句原当作‘言暴兴不长也’。三十章王弼注:‘飄風不終朝,骤雨不終日,故暴兴必不道,早已也。’义正与此相同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大象,天象之母也。不炎不寒,不温不凉,故能包统万物,无所犯伤。主若執之,则天下往也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5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萬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于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萬物...
0276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學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學者過也。故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所過。”
0549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04112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顺自然而行,不造不施,故物得至,而无轍迹也。”
03414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言大道荡然正平,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,好从邪徑,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?故曰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守其真也。”水海按:“真”,即朴也。二十八章王弼注:“朴,真也。”“朴”也即无、道。
0288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8_王弼

又,王弼注云:“‘沌沌兮’,无所别析,不可为名;‘俗人昭昭’,耀其光也。”释德清云:“然我无知无我,岂真愚人之心也哉?但只浑浑沌沌,不與物辨,如此而已。故‘俗人昭昭’。‘昭昭’,谓...
04815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吾不以師道为尚,不得已而用,何矜驕之有也。”
0518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云:“德者,得也。常得而无丧,利而无害,故以德为名焉。何以得德?由乎道也。何以尽德?以无為用。以无為用,则莫不载也。故物,无焉,则无物不经;有焉,则不足以免其生。是以天地虽广,...
03910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扰也。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。故其國弥大,而其主弥静。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。”
0495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為腹者,以物养己;為目者,以物役己。故聖人不為目也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從事,谓举动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无形无為成济万物,故從事於道者以无為為君,不言為教,緜緜若存,而物得其真。与道同体,故曰‘同於道’。”
043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