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化而欲作,作欲成也,吾將鎮之无名之樸,不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甚愛,不與物通;多藏,不與物散。求之者多,攻之者众,为物所病,故‘大费’、‘厚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诡异乱群,谓之奇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雖有其智,自任其智。不因物,于其道必失,故曰‘雖智大迷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益生曰祥’,生不可益,益之则夭也。‘心使氣曰强’,心宜无有,使氣则强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天門’,谓天下之所由从也。開闔,治乱之际也。或開或闔,经通于天下,故曰‘天門開闔’也。雌应而不唱,因而不為。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?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窈冥,深远之叹。深远不可得而見,然而万物由之。不可得見,以定其真,故曰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勝人者,有力而已矣,未若自勝者,无物以损其力。用其智于人,未若用其智于已也。用其力于人,未若用其力于己也。明用于己,则物无避焉;力用于己,则物无改焉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:“夫载之以大道,鎮之以无名,则物无所尚,志无所营。各任其貞事,用其诚,则仁德厚焉,行義正焉,禮敬清焉。弃其所载,舍其所生,用其成形,役其聪明,仁则尚焉,義则竞焉,禮则争焉。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3_王弼
王弼云:“以无為為居,以不言為教,以恬淡為味,治之极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四鄰合攻中央之主,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。上德之人,其端兆不可睹,意趣不可见,亦猶此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天地之性人為贵,而王是人之主也,虽不职大,亦复為大,与三(指‘道’、‘天’、‘地’)匹,故曰‘王亦大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随物而直,直不在一,故若屈也。大巧因自然以成器,不造为异端,故若拙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:“强兵以暴于天下者,物之所恶也,故必不得勝。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无为之事,更以施慧立善,道进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雄,先之属;雌,后之属也。知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。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也。谿不求物,而物自歸之。”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道治國,國则平;以正治國,则奇正(兵)起也;以无事,则能取天下也。上章(即四十八章)云,其取天下者,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故以正治國,则不足以取天下,...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生之’,不塞其原也。‘畜之’,不禁其性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信,信验也。物反窈冥,则真精之极得,万物之性定,故曰‘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知足者自不失,故富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用一以致清耳,非用清以清也。守一则清不失,用清则恐裂也。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。是以皆无用其功,恐丧其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’,谓其安未兆也;‘治之於未亂’,谓闭微脆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濁以静,物则得清;安以動,物则得生。此自然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四大’,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凡物有称有名,则非其极也。言道则有所由,有所由,然后谓之為道,然则道是称中之大也。不若无称之大也。无称不可得而名,故曰‘域’也。道、天、地、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事有宗而物有主,途虽殊而其归同也,虑虽百而其致一也。道有大常,理有大致。执古之道,可以御今;虽处於今,可以知古始。故不出户、闚牖,而可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谁能處盈而全虚,損有以補无,和光同尘,荡而均者?唯有道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行术用明,以察奸僞,趣睹形见,物知避之。故智慧出则大僞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婴兒不用智,而合自然之智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我之所欲唯无欲,而民亦无欲而自樸也。此四者,崇本以息末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