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弼
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塞其原,则物自生,何功之有?(不禁其性,则物自济,何為之恃?)物自長足,不吾宰成,有德无主,非玄而何?凡言玄德,皆有德而不知其主,出乎幽冥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此’,上之所云也(即‘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’)。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?以此知之也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,故曰‘强行者有志’矣。”
0476
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:“建,犹立也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5_王弼

王弼云:“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亂。而以施為治之,形名執之,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”
05112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动作生长。以虚静觀其反復。凡有起於虚,动起於静,故萬物虽並动作,卒復歸於虚静,是物之極篤也。”
04712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也。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...
0356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无在於一,而求之於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見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。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;若其不知,出愈遠愈迷也。”
05315
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徼’,归终也。凡有之为利,必以无为用;欲之所本,适道而后济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终物之徼也。” 又,焦竑云:“‘徼’,读如边徼之‘徼’,言物之尽处也。《晏子》曰:‘徼也...
0457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甚美之名,生于大恶,所谓美恶同门。若六親自和,國家自治,则孝慈、忠臣不知其所在矣。鱼相忘于江湖之道,则相濡之德生也。”
0426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此三者(指‘知其雄,守其雌’、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和‘知其榮,守其辱’),言常反终(反其本),后乃德全其所处也。反者,道之动也。功不可取,常处其母也。”
0386
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正治國,则便復以奇用兵矣。故曰‘正復為奇’。立善以和万邦,则便復有妖之患也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:“轂所以能统三十輻者,无也。以其无能受物之故,故能以寡统众也。”
0525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其唯於道而论之,若郤至之行,盛馔之餘也。本虽美,更可薉也。本虽有功而自伐之,故更为肬贅者也。”
04213
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云:“以明自察,量力而行,不失其所,必获久长矣。”
02611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明道若昧’,光而不耀。‘進道若退’,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‘夷道若纇’,纇,纳也。大夷之道,因物之性,不执平以割物。其平不见,乃更反若纇纳也。”按:“纳”,深窪...
05112
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’,不慎終也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5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静则復命,故曰‘復命’也;復命,则得性命之常,故曰‘常’也。”
052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凡物,輕不能载重,小不能镇大。不行者使行,不动者制动。是以重必為輕根,静必為躁君也。”楼宇烈云:“‘躁’,借為‘趮’,《说文》:‘趮,疾行也。’躁动对静而言。《周易·恒...
0418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見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”
05212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两者,‘始’与‘母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于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则謂之‘始’,在终则謂之‘母’。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”水海按:王弼则謂“两者”为“始”...
0398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:“衆人迷於美进,惑於荣利,欲进心竞,故熙熙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忒,差也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方导物,舍(令)去其邪,不以方割物,所谓大方无隅。廉,清廉也。劌,伤也。以清廉清(导)民,(令去其邪,)令去其污,不以清廉劌伤于物也。以直导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...
0349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‘无’為用也。言‘无’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
04910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言道氾滥无所不适,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,則无所不至也。”楼宇烈校释:“此注之意如同《庄子》所说‘道’‘无所不在’之意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上德若谷’,不德其德,无所怀也。‘大白若辱’,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好欲虽微,争尚為之兴;難得之貨虽细,贪盗為之起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常之为物,不偏不彰,无皦昧之状,温凉之象,故曰‘知常曰明’也。”
044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