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使常畏死’,御注、高翻‘使’下有‘人’字,河上、王弼有‘民’字。”水海按:顾欢本河上公注云:“当除己之所残尅,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。”疑河上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敦煌唐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作‘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’,御注、王弼与河上同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道’,各本作‘人之道’;‘損不足’,各本‘足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公能王’,邢州本作‘公能生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,渾若濁’,河上作‘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’,王弼与河上同,‘渾’字作‘混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'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,王弼作'天下莫柔弱於水'。御注、王弼'强'下有'者'字,'先'作'勝'。河上亦有'者'字,作'莫之能勝',高翻作'莫之能爽'。'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或接’,御注、河上‘接’作‘载’,王弼、梁简文作‘挫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朴散’各本‘散’下有‘則’字。‘用為官長’,各本‘用’下有‘之則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王能天,天能道’,邢州本作‘生能天,天能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、顾欢本作‘不掘’。‘俞出’,各本作‘愈出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其无正’,御注作‘正邪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怵怵’,御注作‘惵惵’,河上作‘惔惔’,王弼作‘歙歙’,高翻作‘喋喋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道作’,各本作‘以道佐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之然’,御注、今河上作‘之然哉’,王弼作‘之狀哉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如春登臺’,河上作‘如登春臺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皆作“如春登臺”。河上公注文云:“春阴阳交通,万物感动,登臺观之,意志淫淫然。”据注文...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其德有餘’,众本作‘乃餘’;御注作‘其德能有餘’;《韩非子》与此同。”武内义雄曰:“敦、遂二本‘乃’皆作‘能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由其貴言’,御注‘由’作‘猶’,河上公作‘猶兮’,王弼作‘悠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高翻‘民’下有‘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善人之所不保’,各本作‘所保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於’下皆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之迷’,御注、河上、高翻作‘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句上有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常得不忒’,各本作‘常德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自化’,各本‘人’作‘而民’,下三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純純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沌沌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高翿‘而’下有‘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豈虚語’,各本作‘豈虚語哉’。”